出生年份:1941-01-02 逝世年份:2014-03-21 出生地:安徽巢县
人物简介
童乃寿于1941年元月生于安徽巢县,自幼爱好绘画,1959年开始师从于海派画家孔小瑜和新安派画家童雪鸿、张君逸先生习画,70年代受教于著名画家方济众和应野平两位先生。其创作的作品题材多样,山水花卉书法无一不精,特别是以黄山为题材创作的艺术作品倍受社会赞赏,多次作为省、市政府礼品赠送外宾。八、九十年代即为省、市政府会议场所创作巨幅国画作品。
艺术年表
艺术启蒙
1941年 元月1日出生于安徽巢县柘皋镇王庄村,六岁开始读私塾三年有余。在上私塾期间开始学写书法,受启蒙老师民间画师柳远宏影响开始临摹《芥子园画谱-山水卷》。
拜师求学
1956年 升入巢县黄山中学进行学习,中学毕业只身一人来到省会合肥,拜同乡童雪鸿先生(国立杭州美专毕业)为师学习国画。考取合肥市西市区职业中学学习美术。
1959年 入合肥市艺术学校国画班学习,学习花鸟、书法等。同年,经童雪鸿先生引荐结识合肥萧龙士先生、明教寺画僧懒悟和芜湖安徽师范大学王石岑先生等安徽书画名家。绘画技艺、见识大幅提高。
1960年 毕业后分配到合肥市稻香村小学任美术教师。
1962年 进修于合肥师范学院学习一年中国美术史、古代画论、近代美术理论和古汉语,当时创作的美术作品《春艳》参加安徽省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二十周年展。
1964年 进入省手工业干校学习二年毕业后留校从事宣传工作。
艺术创作
1969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受到波及,自愿申请调入合肥纸箱厂继续从事宣传工作。继续不断的从事国画艺术创作。
1978年 创作《黄山初霁》参加安徽省书画展并入选《安徽国画选》出版,同年创作国画《桂林山水》在《安徽日报》发表并被收藏。
1979年 同安徽名家肖龙士、梅纯一、张贞一、张建中等二十余人在巢湖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书画研究、写生活动。6月创作国画作品《雨后飞瀑》在《安徽画报》刊载。
1982年 2月黄山山水画《黟山丘壑》、《桃溪烟雨》等五幅作品在美国展出,同年12月国画作品《雨瀑图》获安徽省美术作品展优秀奖。
1983年 7月国画作品《峡江初霁》、《西岳碧嶂》在安徽美协《画刊》刊载。为时任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出访美国马里兰州创作国画《合肥十景》10幅作品作为礼物赠送美国友人。
1984年 成立安徽省合肥市书画院被调入专职从事国画创作。同年,国画作品《峡江烟嶂图》获安徽省职工书画展一等奖,同时参加全国职工书画展,国画作品《黄山雪霁》入选《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安徽美术作品展》。
1985年 12月国画作品《空谷飞瀑》在中国画艺术丛集《朵云》第九期刊载。
1986年 国画作品《岁寒三友图》被安徽美术出版社《1986年安徽年画》出版。
1987年 7月国画作品《峡山一角》入选《安徽现代中国画展》赴德国展出。同年5月扇面作品《黄山》入选《华东六省一市册页扇面作品联展》,翌年赴香港参加《中国东部名家册页扇面作品展》展出。
1988年 6月扇面作品《黄山烟嶂》在中国驻外使馆展出。9月被国家农牧渔业部聘为花鸟画工艺品评比评委。
1989年 国画作品《黄山四条屏》、《黄山烟嶂图》被安徽美术出版社《1989年安徽年画》出版发行。
1991年 4月国画作品《黄山云谷寺》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刊物《美术》刊载,7月国画作品《黄山烟云》入选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安徽省美术大展》。10月巨幅丈六通屏国画作品《黄山西海群峰烟云揽胜》在日本东京中日友好会馆展出。
1992年 4月创作国画作品《黄山烟云》参加中美协主办的《92年国际水墨画大赛》获优秀奖。同年4月黄山山水画参加台湾大中市《92年两岸美术观摩展览》,同年10月创作10幅黄山山水画参加由安徽省政府外事办在美国旧金山、纽约举办的《黄山风光展》展出。合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。
1993年 国画作品《黄山烟云》入选《全国首届中国山水画展览》。国画作品《九华烟云揽胜图》参加在新加坡举办的展览并被其佛教协会收藏。
1994年 国画作品《黄山烟云》入选中国美协在美国纽约东方画廊举办的《中国首届山水画精品展》,并被美国机构收藏。同年4月参加合肥市代表团出访日本,进行中日文化艺术交流活动。并应邀为合肥友好城市久留米市政厅创作国画黄山山水作品。12月被评为国家二级美术师。
1996年 5月创作国画作品《黄山晨曦图》入选《安徽省"黄山松精神"绘画、城市雕塑、纪念章设计联展》并获一等奖。
1997年 为安徽省政府感谢南京军区赴皖抗洪救灾创作巨幅丈二国画作品《黄山烟云》赠送部队。赴广州、珠海、澳门举办国画作品联展。
1998年 5月创作国画作品黄山山水参加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和中国美协主办的《中国首届功在千秋书画扶贫大展》并捐赠画作。
1999年 10月创作国画作品《黟山春雨》入选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安徽美术作品展》并获优秀奖。国画《黄山晨曦图》在《美术》杂志刊载。
2000年 9月创作国画作品《黄山烟云》经中国美协推荐被国务院中南海紫光阁收藏。
2001年7月创作国画作品《登黄山偶感》经中国美协推荐被国务院中南海紫光阁收藏。
2002年 5月国画《登黄山偶感》被遴选载入《中南海紫光阁藏画集》出版。
2003年由合肥市文联编辑合肥书画院画集--《童乃寿中国画集》出版。应邀为韩国原州市政厅和议会创作国画作品。
2005年 10月创作国画作品《黄山烟云》参加《第16届国际美术大会美术作品系列展》。应邀赴北京为中南海紫光阁、海军司令部创作国画作品。
举办画展
2007年 中国画作品参加在香港举办的《合肥书画院美术作品交流展》。
2009年 10月创作国画作品《八百里黄山松云揽胜》参加《经典回顾与现代思考中国画提名展》。《美术时空》专辑《童乃寿国画作品集》出版。国画作品参加《六省省会城市画院联展》。国画作品10幅参加《合肥画院福州作品展》。
2010年 5月第二十次登黄山写生,同时,安徽电视台《天下安徽人》栏目组在黄山摄制专题片《山水画家童乃寿》上、下集并播出。国画作品参加《安徽省各地书画院作品巡回展》,10月参加《中国画名家四条屏作品展》,12月国画作品《黄山之晨》、《云中奇松》参加《写意精神--新安画派古今中国画创作邀请展》。被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。
2011年 3月,国画作品参加《2011年学术迎春展》。5月《人民日报》海外版发表作品《散花坞》和评论文章。6月参加"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合肥市美术作品展"。8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《中国当代名家画集--童乃寿》出版发行,担任中国神州书画院名誉院长兼艺术顾问。9月初10幅山水作品参加合肥画院兰州展,9月中旬赴美国纽约参加"水墨情缘纽约中国画展"。10月5日在安徽省博物馆举办"童乃寿中国画展"并被馆藏山水、花鸟、书法作品10幅。
2012年 1月作品及个人艺术简历被《中国神州书画报》刊登。2月作品、个人艺术介绍及名家评论刊登在《中国神州书画报》头版并为该报题字。4月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《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--童乃寿》出版发行。6月任"首届神州杯全国美术、书法、民间工艺大展赛"评委会主任。8月作品参加由中国神州书画院主办的"魅力丫山--首届神州杯全国书画展"并入编《神州书画雅集》同时为该画集题字。10月在合肥市文交所举办"师法黄山--童乃寿精品画展"。
"童乃寿中国画展"于2013年3月17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
2013年10月22日,童乃寿多幅作品参加在合肥赖少其艺术馆举办的"徽风墨韵"皖宝斋首届全国中国画联展。
评论
造化在胸尽写风骨
(徐恩存:著名美术评论家,《中国美术》主编,从事美术理论研究、美术批评)
画乃心迹,作品的整体气息、格调与笔墨质量,所呈现的都是画家的胸襟怀抱和气质修养,可以说,作品的境界所反映的就是画家自我的生命情调、精神境界与自然观念。
童乃寿先生的山水画,源自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感受能力,身在现世中,心在云水间,因此,在他笔下,山水意象及其符号,并非只是真山真水的真实再现,而是"天地造化,自然生生不穷"的象征性写意,墨色的氤氲淋漓,浑然苍茫等,都传达着象外之象,画外之境;我们看到,童乃寿先生的山水画,展示为虚灵无际、气韵蓬松和笔墨浑化苍润的美感与魅力。
画家早年师从皖籍名家孔小瑜、童雪鸿、张君逸等先生,作品重气势、风骨与神韵,在静谧空灵中透出丰厚深邃,细细看去,不难发现内中的根基与功力,显然,童乃寿先生的艺术远续着新安画派诸家技法、风格的影响,严整又不失灵动,遵循理法又不失自由创造;尤其是在其画面最精彩之处,那种超惚飘渺之间,脱略行迹,而又荒率苍茫,那种若即若离境界中涵蕴的举重若轻与有意无意,无不在那虚空之中得到表现。
由此可见,童乃寿先生既得元人幽秀之笔意,笔静意净,在不经意处见匠心,又"我自为我",将前人笔墨全以已意化之,而率意泼墨,则得之于"纯任自然,得自然之极,自然变化从心,涵盖万有",以表达无限太空的浑然大化和万象为一的恢宏与壮阔。
"文以气为主,气之清浊有体",须以澄明的内心世界与朗澈之心去体悟世界,使之物我两忘、内外通明,才能在咫尺画面中表现"天地氤氲,元精代序"的审美境界,用以追寻"本乎天地之心"的审美目标。
童乃寿先生的山水画艺术,可以概括为:"方寸湛然,固以玄对山水",在以实写虚的过程中,他超越了现实物性与具体的现象经验,直指物我神融迹化的浑茫处--具象与抽象的交接处、虚与实的交接处、无与有的交接处,用以表现天地造化之壮阔幽深与无际。如《黄山晓雾》、《听涛居》、《黄山烟云》、《黟山春雨》、《长江三峡》等,都是由充实引入空灵,由真意而接近心远的;画家的笔中有墨、墨中有笔,甚至笔墨齐下与笔笔生发中,都强调着骨法用笔与气韵生动的理念,而造化在胸,尽写风骨亦由是而生。
"林无静树,川无停流",是童乃寿先生山水画的基本态势,也是画家灵性的从容弥漫与自然体现;在数十年的实践中,画家仅遵"外师造化、中得心源"的理念,在自然中发现并激活灵性,在内心中酝酿情感与意绪,用以把自然虚灵化、情致化;因为,画家始终对自然怀有鲜活清新之意,以及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情致,此时,只要随手写来,都是真意、都成妙趣,既获得了"离形得似"之美,又获得了"近而不浮,远而不尽"的韵致。
豁朗洒脱、简要清通,这是中国艺术最重要的神韵气度。上述山水作品,在"高情远致"的情调中,表现出一种"高风远韵"的气象;无疑,它折射出童乃寿先生始终如一的艺术个性--以骨为美,以气为尚,因为,在童乃寿先生的作品、笔墨中,"骨"和"气",是精神、理想、品质、境界的表征,虽具清超之美而不乏磅礴之气。
对骨气的崇尚,使童乃寿先生的艺术富于生命的活力与情致,意象符号在此启示它的真形,画家在此流露他的个性与精神,而生命的灵性也由此探入事物的本质和灵魂,其作品必然表现为一种艺术的本真和真髓。因此,风骨内敛与精神外拓,在《桃花溪》、《黄山之晨》、《黄山晓雾》、《黄山西海群峰烟云景观》、《黄山晨曦图》、《听涛居》、《长江三峡》、《黄山雪霁》、《人字瀑》、《桃源亭》、《八百里黄山松云流水揽胜》以及诸多写生作品中都得到体现;这是因为,童乃寿先生极重视骨与气在笔墨之间的作用,善于在画面结构之间充实骨气,使意象符号与空间关系获得充沛和昂扬的生命力,并在笔墨的运动、变化、统一、协调中孕育精彩的艺术景观。
古人曰"画山水气韵。气韵者,非烟云雾霭也,是天地间之真气也。凡物无气不生……然有气有韵,无气则板呆矣。""天地以气造物……人之作画,亦如天地以气造物……以笔墨运气力,以气力驱笔墨,以笔墨生精彩……,画理精深,实夺天地灵秀。"天地之气,即宇宙之气,作用笔墨,笔墨便活力,下笔便产生峰峦葱翠,林莽蓊郁,氤氲生气,摇曳天风,作品张力因而弥满,由此获得充实之大美也。
重要的是,童乃寿先生在"以技入境"中完成自我生命与艺术生命的合一与精神高度的提升,在求"真"中,使画面意象"气质俱盛",传达出事物内在的规律与本质,在数十年的实践中,抵达了"意造与真,度物象而取其真"的完美境界。上述的一切,都在作品中表露无遗,因为,作品中的虚实、远近、动静等的具体运用,都在视知觉的自由移动中获得解放和显现,并在画家笔下自在自发地呈现出艺术的美感。也就是说,童乃寿先生的艺术,是把自我化身于自然韵律之中,并与之徘徊而发现并表现了自然之美,同时,又自然而然地流畅着无限的生命生机与气韵,这样的山水画,作为艺术,便在从容之中闪烁着永恒的精神魅力。
二〇一〇年八月十三日
点击查看人物详情
您已经浏览完所有图片